雖然已經退休10年了,但老機車司機陳東升仍經常到自己的原單位——鄭州機務段的職工浴池洗澡,和眾多剛退勤的機車司機“湊熱鬧”。9月16日,64歲的陳東升洗完澡,剛出浴池門就遇到剛剛退乘的小兒子——該段動車組司機陳鑫。
沒想到,父子倆的談話居然是從陳鑫埋怨父親不該又來段上洗澡開始。聽完兒子“路遠,辛苦”、“家中條件好”等“老生常談”的勸告,陳東升不緊不慢地說:“來段上我能看看機車頭,聽聽風笛響,見見老夥計,舒心。”
與這父子兩代“大車”(鐵路內部對機車司機的稱呼)談話,“機車頭”是極自然的話題。
“開了30多年的機車,但現在的機車,有些我已經琢磨不透了。”陳東升說,“有個老夥計讓我問問兒子,動車組時速能跑到250公里,如果途中遇到等待機車信號或列車變速點的情況時,司機該提前多遠撂閘(撂閘即刹車)呀?”
陳鑫解釋道:“你還想著是蒸汽、內燃機車哪,動車組都是ATP自動化控車了,時速250公里的途中,調速基本上不用人為干預啦。”
兒子的話讓陳東升很感慨:“快別提蒸汽了,1969年我剛開上蒸汽機車時,感覺那才是男子漢要幹的事業。當時用的是‘勝利型’蒸汽機車牽引客車,時速平均也就是四五十公里?剛入段時我跑東隴海線,時速平均也就是四五十公里。鄭州到商丘間199公里能跑5個小時,司爐、副司機兩人要往爐膛投十幾噸煤,一鍬能鏟二三十斤的煤,每趟下來都得投個1000多鍬,下了班胳膊都沒感覺。”
那些開蒸汽機車的往事,陳東升至今仍歷歷在目。“那時的機車司機又髒又累,夥計們都開玩笑說家裏不用買煤,脫掉衣服抖抖掉下的煤灰能燒一頓飯!現在我做夢還經常夢見自己在蒸汽機車上焚火,上坡了汽壓(即蒸汽壓力)卻頂不上,車硬是爬不上坡,急得一身汗,醒來後被窩都是濕的。”
32歲的陳鑫對此也是記憶深刻。“那時候,爸爸和所有的蒸汽機車司機一樣,上班一身‘油包’,從頭到腳都是黑的。當時還有句流傳全國的順口溜:‘遠看像要飯的,近看像拾炭的,仔細一看是機務段的!’”陳鑫說完哈哈大笑起來。
從1958年開始,我國開始自主製造內燃機車。內燃機車再不用人為投煤及頻繁地補水,機車“司爐”這個崗位也完成了光榮的歷史使命。司機、副司機只要穿著合身的衣服就可以工作,機車司機那種一身“油包”的形象也徹底一去不復返。
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,中國鐵路開始大批使用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。但和飛速發展的高速公路相比,鐵路在速度上仍然處於落後位置。上世紀末,面對公路、民航的競爭,鐵路部門痛下決心:必須讓中國鐵路機車快起來!
從1997年4月1日到2007年4月18日的10年間,中國鐵路先後進行了6次大提速。其間,鄭州機務段成為了中國鐵路提速型機車的“試驗田”。東風9型、東風11型、韶山7、韶山7E(模組車)等新型內燃、電力機車先後在這裏試運行。
“1998年,全路第二次大提速的時候,鄭州機務段成立了全路第一個快速機車隊,我決心要早日考上司機,到快車隊跑車。”陳鑫說。
2001年,陳鑫如願來到京武快車隊,成為了國內第一批電力動車組司機。
2005年,陳鑫參加了鐵道部舉辦的“和諧號”動車組司機招聘。經過嚴格的動車組司機招聘考核後,陳鑫一路“過關斬將”,從500多名報名並符合條件的司機中脫穎而出,與其他31名司機一起,成為鄭州鐵路局第一批“和諧號”動車組司機。
“動車組實現了階段制動、緩解,使站內停車‘零對標’易如反掌,高月臺上的旅客抬腳就能上車,列車站停時間大大縮短。別看我爸當年是內燃機車操縱能手,但他絕不敢和我比操作!”陳鑫得意地笑了起來。
“現在,鄭州至西安間的客運專線正在進行聯調聯試,動車組能跑出時速350公里,從鄭州到西安,現在六七個小時的路程,將來不到兩個小時就到了。”陳鑫的臉上寫滿了憧憬。